淮河流域基本情況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東中部,位于東經111o55'~121o20',北緯30o55'~36o20'之間,面積為27萬平方千米。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江淮丘陵、通揚運河和如泰運河與長江流域接壤,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脈與黃河流域毗鄰。流域內以廢黃河為界分為淮河和沂沭泗河兩大水系,面積分別為19萬平方千米和8萬平方千米?;春恿饔蛭鞑?、南部和東北部為山丘區,面積約占流域總面積的1/3,其余為平原(含湖泊和洼地),是黃淮海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
淮河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自西向東流經河南、湖北、安徽、江蘇4省,主流在江蘇揚州三江營入長江,全長約1000千米,總落差200米?;春酉掠沃饕腥虢?、入海水道、蘇北灌溉總渠、分淮入沂水道和廢黃河等出路?;春由嫌魏拥辣冉荡?,中下游比降小,干流兩側多為湖泊、洼地,支流眾多,整個水系呈扇形羽狀不對稱分布。沂沭泗河水系位于流域東北部,由沂河、沭河、泗運河組成,均發源于沂蒙山區,主要流經山東、江蘇兩省,經新沭河、新沂河東流入海。兩大水系間有京杭運河、分淮入沂水道和徐洪河溝通。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北部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南部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流域內天氣系統復雜多變,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布極不均勻。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78毫米(1956—2016年系列,下同),北部沿黃地區為600~700毫米,南部山區可達1400~1500毫米。汛期(6—9月)降水量約占年降水量的50~75%。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81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606億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75%。
淮河原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自12世紀起,黃河奪淮近700年,極大地改變了流域原有水系形態,淮河失去入海尾閭,中下游河道淤塞,淮河水患不斷加劇,黃河奪淮初期的12世紀、13世紀,淮河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35次,16世紀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50年間,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94次。新中國成立以來,1950年、1954年、1957年、1975年、1991年、2003年、2007年、2020年等年份淮河發生了較大洪澇災害,1966年、1978年、1988年、1994年、2000年、2009年、2014年、2019年等年份發生了較大旱災。
淮河流域人口密集,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中原經濟區的覆蓋區域,也是大運河文化帶主要集聚地區,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流域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山東5?。ㄓ捎诤笔〉幕春恿饔蛎娣e僅1410平方千米,通常說淮河流域地跨豫、皖、蘇、魯4?。?0個地級市,237個縣(市、區),2018年常住人口約1.64億(戶籍人口約1.91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8%,城鎮化率為54.2%,流域平均人口密度為607人/平方千米,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4.2倍。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8.36萬億元。流域耕地面積約2.21億畝,約占全國耕地面積11%,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6,提供的商品糧約占全國的1/4。流域內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炭探明儲量700億噸,兩淮煤電基地通過“皖電東送”工程每年可外送上海等地超500億度電量,是華東地區主要的煤電基地?;春恿饔蚴俏覈匾慕煌屑~區域,區內鐵路干線縱貫南北、橫跨東西,高速公路四通八達,京杭運河、淮河等航道通江達海。
淮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曾孕育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誕生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等眾多思想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現有鄭州、開封、曲阜、亳州、揚州、淮安等10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恿饔蛩l展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的芍陂灌溉工程和邗溝、鴻溝人工運河,隋唐的汴渠,元明清三代修建的京杭運河和洪澤湖大堤等,在我國水利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芍陂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春恿饔蛱赜械牡赜蛭幕攘?,在我國歷史進程中大放異彩。
水利基礎設施網絡
70年來,面對水利基礎設施殘破,水旱災害頻發的落后局面,新中國治淮始終秉持“蓄泄兼籌”方針,上游興建水庫攔蓄洪水,中游利用湖泊洼地滯蓄洪水,整治河道承泄洪水,下游擴大入江入海能力下泄洪水,基本建成了防洪除澇減災工程體系。逐步形成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引江濟淮、江蘇省蘇北引江為“四縱”,以沿淮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一橫”,以水庫水閘等為“多點”的“四縱一橫多點”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網絡。農田水利建設大規模開展,水利信息化從無到有、日臻完善。與流域經濟社會相適應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
(一) 防洪除澇減災
經過70年建設,淮河流域基本形成以水庫、河道堤防、行蓄洪區、分洪河道、防汛調度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
——淮河干流河道擴大和整治?;春痈闪魃现杏尾扇〖痈呒庸痰谭?、退建束水堤段、清除阻水障礙、切灘疏浚河道、建設行蓄洪區等措施,增強蓄洪、排洪能力;開挖茨淮新河、懷洪新河分泄淮河洪水;興建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進一步提高洪水調度和防控能力;興建加固淮河干流淮北大堤、洪澤湖大堤等干流堤防和淮南、蚌埠城市圈堤。進入21世紀以來,結合淮干行蓄洪區調整和建設,進一步整治淮河中游河道,鞏固和擴大淮河中游河道泄量。
淮河干流下游加固洪澤湖大堤,興建三河閘,全面整治入江水道;開挖分淮入沂水道、蘇北灌溉總渠;建成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淮河下游排洪能力由新中國成立前的不足8000立方米每秒擴大到15270~18270立方米每秒。整治射陽港、黃沙港、新洋港、斗龍港、川東港等獨流入海河道,提高里下河地區的防洪除澇防潮標準。
——沂沭泗河水系整治。從“導沭整沂”和“導沂整沭”工程開始,開挖了新沭河、新沂河兩條排洪入海河道,結束了沂沭泗河洪水遍地漫流的歷史,相繼建成南四湖二級壩、韓莊節制閘等控制樞紐。在南四湖湖西地區開挖疏浚了洙趙新河、東魚河、復新河等排水河道。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按規劃實施了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部分工程,1991年起續建并完成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工程,實現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就近入海,南四湖洪水南下出路較為暢通。沂河、沭河、泗河上游河道治理已啟動實施。
——水庫建設和加固。流域內修建水庫6300余座,總庫容329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44座,總庫容239億立方米;中型水庫178座,總庫容49億立方米;小型水庫6100余座,總庫容41億立方米。為確保水庫安全運行與效益發揮,有計劃地對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
——行蓄洪區建設和調整。流域內現有洪澤湖、南四湖、高郵湖、駱馬湖等4處大型湖泊,設計總庫容209.6億立方米;利用湖泊洼地建成一批行蓄洪區,幾經調整,現有濛洼、城西湖等14處干支流蓄滯洪區,總設計蓄滯洪量122億立方米;姜唐湖、壽西湖等13處淮河干流行洪區,充分運用可分泄河道設計流量的20%~40%。正在實施淮河行蓄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按規劃實施完成后,淮河干流行洪區將調整為6處,淮河流域行蓄滯洪區總量調整為21處。
為緩解行蓄洪區啟用與區內群眾生產、生活的矛盾,在蓄滯洪區內實施安全建設,興建進退洪控制工程、莊臺、保莊圩以及撤退道路、避洪樓、預警報警系統等。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后,實施淮河行蓄洪區及灘地移民遷建,累計安置河南、安徽、江蘇3省49萬人;2010年以來,按照“政府主導、群眾自愿、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組織開展了淮河行蓄洪區及淮干灘區居民遷建,逐步將河南、安徽、江蘇3省居住在淮河行蓄洪區和淮河干流灘區設計洪水位以下以及行蓄洪區莊臺上超過安置容量的人口搬遷至安全地區,截至2019年年底,已累計安排遷建38萬人,使他們遠離洪水威脅,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
——堤防、水閘及泵站建設。興修加固各類堤防約6.3萬千米,其中淮北大堤、洪澤湖大堤、里運河大堤、南四湖湖西大堤、新沂河大堤、蘇北灌溉總渠右堤等1級堤防2283千米。已建成海堤約1100千米。
建成各類水閘約2.2萬座,其中大型水閘160座;建成泵站約6.5萬座,其中大型泵站52座,有效提高了防洪除澇控制能力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率。
——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1991—2010年,對黑茨河、包澮河、奎濉河、汾泉河、洪汝河、渦河、沙潁河等淮北重要支流進行治理。2010年以來,對流域面積3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史灌河、北汝河、淠河、新汴河、射陽河、洙趙新河、小清河等重要支流的重點河段進行了治理;對流域面積3000平方千米以下的中小河流進行了大規模治理。
——重點平原洼地治理。1952年,淮委召開了豫皖蘇3省治淮除澇代表會議,除澇問題提上治淮日程,淮北地區先后實施了河道整治、五河內外水分流、除澇配套等工程;里下河地區開挖新通揚運河等引排河道,推行水利河網化,擴大外排入海能力;南四湖湖西平原實施水系調整,開挖洙趙新河等排水骨干河道,實施高低水分排,洪澇水分治等。經過多年治理,流域具備了一定的除澇抗災能力,但總體排澇標準仍然偏低,1991年、2003年和2007年洪水造成的澇災損失占洪澇災害的2/3以上。21世紀以來,按照成片治理的原則,治理了安徽省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懷洪新河水系洼地,江蘇省川東港及里下河、南四湖、黃墩湖等洼地,山東省南四湖片洼地,以及利用世行貸款治理了流域四省20片洼地。
(二)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配置
——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體系基本形成?;春恿饔蛩Y源開發利用由來已久,70年來,淮河及沂沭泗河水系上中游山丘區修建了佛子嶺、出山店、岸堤等一批水庫攔洪蓄水;在淮河干流、沙潁河、渦河、沂河、沭河等上,修建了眾多攔河閘壩、引提水工程,分級蓄水、沿河提水開發利用當地水;豫東、魯西南興建的引黃工程每年引黃20億~30億立方米,為淮河沿黃灌區和鄭州、開封、商丘等城市提供水源。1962年在淮河干流建成的蚌埠閘、2008年在沂河上建成的劉家道口樞紐等骨干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以及2017年年底建成通水的淮水北調工程,在發展農業灌溉的同時為蚌埠、淮南、臨沂、宿州、淮北等重要城鎮提供生活、生產水源。目前,流域內水庫、塘壩、水閘工程和機井星羅棋布,建成水庫6300余座,塘壩約40萬座,引提水工程約8.2萬處,規模以上機電井約144萬眼,形成一橫多點的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體系。
——跨流域調水工程格局逐步形成。為構建我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水資源配置總體格局,南水北調東線一期、中線一期工程分別于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建成通水。南水北調東線一期、中線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對緩解廣大北方地區、黃淮海平原的水資源供需矛盾、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受水區40多座大中城市、260多個縣(市、區)用上了南水北調水,南水已經成為很多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線。
引江濟淮工程于2016年12月開工建設,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解決沿淮、淮北地區及輸水沿線工業和城鄉生活供水不足問題,補充農業灌溉用水,形成連接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的第二條水運通道。
20世紀50年代后期,江蘇省開始提出江水北調輸水設想,以后逐步實施完善。建成江都抽水站及沿線提水泵站,經9級提水送入南四湖下級湖;建成泰州引江河、通榆河等工程從長江引水,開挖三陽河,整治鹵汀河、泰東河和里下河腹部河網,形成“兩河引水、三線輸水”的格局,向里下河地區和蘇北東部沿海輸水,對改造蘇北東部低產田,開發利用濱海灘涂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中線一期以及引江濟淮、蘇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設,逐步形成了“四縱”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格局。
(三)農村水利水電
——灌區建設改造。建成水庫塘壩、河湖、機電井、引黃四大灌溉體系,設計灌溉面積達1.7億畝,實灌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不足1500萬畝,增加到1.36億畝,其中大中型灌區共有800處。水庫塘壩灌區主要分布在山丘區,其中淠史杭灌區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060萬畝;河湖灌區主要分布于淮河及沂沭泗河中下游平原區,其中茨淮新河灌區有效灌溉面積為165萬畝;機電井灌區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廣大平原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600萬畝;引黃灌區分布于豫東、魯西南黃河以南地區,其中大型引黃灌區13處。1998年開始對大中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改造,灌溉面積逐步得到恢復擴大,糧食產量和農業產值得到較大提升,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節水能力和水平明顯增強,有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推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農村飲水安全。堅持把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人畜飲水安全工程,采取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建設等多種措施,改善農村飲水條件;21世紀以來,先后實施了農村飲水解困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重點解決水量、水質不達標和用水不方便的問題;其后各地以水源保證為重點積極推進城鎮供水管網延伸和規?;泄┧こ探ㄔO,加強水源保護和水質保障,著力創新和完善工程長效運行機制。流域已建成農村供水工程1.9萬余處,全面解決了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供水保證率、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和水質達標率顯著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有力助推決勝脫貧攻堅戰。
——農村小水電建設。流域水能資源主要分布在支流上游、中游山丘區,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81.6萬千瓦。結合佛子嶺水庫等水利工程修建了一些水電站,1982、2003年開始實施的農村水電及電氣化縣、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修建了一批小水電站,截至2019年年底,已建和在建的小水電站394座,裝機容量為54萬千瓦,占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的66%,年發電量15.2億千瓦時。小水電的建設和發展,緩解了大電網難以顧及的偏遠山區用電困難,改變農村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四)水利信息化
——信息采集體系。新中國治淮初期,淮河流域零星分散各類水文測站23處。70年來,淮委和流域各省不斷優化水文監測站網,擴大控制區域,增加觀測要素,提高監測密度,形成各類水文測站7449處,其中省界水資源監測站81處。建成由1個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4個省中心和35個省屬分中心等組成的監測網絡,建成1643處水質站,其中省界水質自動監測站28處。建成由1個流域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站、4個省級總站、12個監測分站和32個監測站點等組成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監測指標體系不斷完善,監測設備和技術日趨自動化。
——網絡通信體系?;次土饔蚋魇∠嗬^建成數字微波、行蓄洪區應急通信、衛星通信等系統,完成淮河水利通信網組建,并接入全國水利通信網;流域各級水利部門緊跟互聯網技術發展,逐步建成計算機局域網絡,與全國水利信息網互聯,形成流域水利專網。流域水利專網與通信網不斷擴展完善,共同構成淮河水利網絡通信體系并具備安全、穩定的服務能力,為數據采集傳輸、視頻會商、工程監控、云計算存儲、數據容災備份等提供重要支撐。
——水利數據中心。多年來,流域各級水利部門積累了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工程運行管理和水利政務等豐富的數據資源,建成支撐重要應用的數據庫。2015年以來,淮委及流域各省相繼開展數據資源整合,建立中心共享數據庫和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基本實現了重要業務數據的交換共享,初步形成流域水利數據中心,提升了數據資源存儲管理和開發利用水平。
——綜合政務應用?;次傲饔蚋魇【呀ǔ呻娮诱?、防汛抗旱指揮、國家水資源監控等綜合應用系統,形成較為完善的政務應用體系,應用服務能力顯著提高,有力支撐了政務辦公、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管理等工作。應用系統整合穩步推進,已建成淮河一張圖、綜合應用門戶等綜合性、協同性的應用系統,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水利業務不斷融合創新。
——網絡安全保障?;次傲饔蚋魇【呀⒕W絡安全基礎設施和管理體系,實現重要信息系統的等級保護和涉密信息系統的分級保護。面對當前嚴峻復雜的網絡安全形勢和新時期網絡安全的工作要求,正逐步開展安全態勢感知與主動防御能力建設,推進網絡安全可控技術的不斷應用,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